##EasyReadMore##

2011-10-09

奧勒岡高地沙漠博物館之野生動物和活歷史






人們總是喜歡捨近求遠,明明家附近就有很多景點可遊覽,卻從來不去注意!當朋友問起:「你們那兒有什麼好玩的?」,肉肉竟說不出個所以然,瞬間"肉"字變"冏"字!因此特地在老爺放假時,逼迫他帶肉肉去離家開車不到20分鐘的【High Desert Museum】(高地沙漠博物館),事先見習見習,以後朋友來玩才不會出糗!

位於奧勒岡州本德市的【High Desert Museum】,于1982年開始營業,主要集結了北美高地沙漠區域的野生動物、文化、藝術及自然資源;野生動物在類似自然生態的環境中,還有仿造真實情境的活歷史,以室內及戶外的方式展示,除了讓人們認識北美高地沙漠的自然及文化遺產外,更能探索及欣賞高地沙漠的自然環境。來到奧勒岡中部,是絕對不可錯過的行程之一!

從市區上97號高速公路一路南下,大約17分鐘的車程就可看見指標,朝指標左轉進入森林的小徑,即可看見博物館的入口處,左邊是停車場。


在入口處旁看見可愛的『威利狼』卡通告示牌,有趣的是旁邊有一個"請勿吸菸"的標示,這樣的意思是說「不可以吸菸,但是可以便便」嗎?^o^"


繼續往裡走,博物館就近在眼前了!


兩旁有許多銅製雕像展示品,每一樣都雕製的非常逼真、如同真品。

(圖左上)高貴的美洲赤鹿雕像;(圖右上)母鹿帶小鹿親子雕像;(圖左下)鱒魚力爭上游雕像;(圖右下)小溝渠裡真的鱒魚。

這裡就是高地沙漠博物館的大門,門前廣場腹地廣大。


博物館右邊穿過庭園遠遠可見一對公鹿戰鬥銅像,鹿死誰手還未見分曉呢!


右側的造景庭園牆上都是鹿的浮雕像,可見鹿在高地沙漠是很普遍的野生動物。階梯的石頭上則有一堆稱『滋事份子』的渡鴉銅雕。


進入館內大門旁有個黑色像汽油桶的桶子,上面寫著隸屬於愛達荷州奧懷希郡,其實就是一個回收桶,請遊客在離開前將索取的導遊手冊放入此桶中,可再使用避免浪費。


在通過一層玻璃門後即是收費服務台,在這裡先繳費才能進入,進入此入口後即禁止飲食。


冬天和夏天的收費不同,這是夏天的收費標準和開放時間。


繳了入館費後,沒有票根,只會給一張導覽簡圖。


在大門右側展示了一台1914年的福特T型古董車,一旁還放置舊型加油站,一整個好復古啊!


大門左側牆上有博物館的紀念商品,可在館內的紀念品商店購買;另外還有一些遊客導覽資訊供參考。


這個立台上介紹了館內的最新消息及活動,還有一個數位時鐘。


整個室內館分為三大區域,穿過服務台面對的是【Schnitzer Entrance Hall】入口大廳,包括中間的展示藝廊【Collins Gallery】,還有紀念品商店【Silver Sage Trading Store】及【Rimrock Cafe】咖啡廳,左側兒童遊戲區【Whose Home?】等;大廳左側是【Hall of Plateau Indians Desertarium】,包括最底端的【Henry J. Casey Hall of Plateau Indians】印地安高地文化藝廊,和【Desertarium】沙漠水族館展示藝廊; 大廳右側則是【Earle A. Chiles Center on the Spirit of the West】西部之靈展示中心,包括【Bobcat Atrium】和【Lynx Atrium】山貓展示區、【Historical Library】歷史圖書館、【Spirit of the West Gallery】西部之靈藝廊和【Hall of Exploration and Settlement】西部拓荒及殖民地藝廊。


因為往戶外的出口只有在咖啡廳及沙漠水族館展示藝廊才有,肉肉建議先從大廳右側的【Earle A. Chiles Center on the Spirit of the West】開始參觀,然後可以在【Schnitzer Entrance Hall】大廳休息一下,買買紀念品或是到咖啡廳用餐,最後才參觀大廳左側的【Hall of Plateau Indians Desertarium】,然後直接從【Desertarium】出去至戶外展示區參觀。

走進【Earle A. Chiles Center on the Spirit of the West】,長廊左邊有個仿製19世紀末的圖書館,裡面收藏了西部拓荒時代的歷史文學、古典文學、藝術品、日記、照片、小說及政府出版品等。


因為玻璃反光嚴重,照的不是太清楚,但還是可以看出當時圖書館內的陳設,牆上一幅畫像,讓肉肉嚇了一大跳!這...這...這不就是Anne Hathaway嗎? 長的實在是太像了!


剛好看到一個館內工作人員拖著一個【Cougar】美洲獅的標本到圖書館旁的山貓區展示,肉肉馬上追了過去!美洲獅也被稱為山獅、山貓或大野貓,體型和美洲豹一般大,但肌肉沒有美洲豹那麼發達,也沒那麼有力;牠們的個頭就像一個成年人那麼大,除了人類外,自然界沒有一種野生動物能夠捕食美洲獅。抬桌上還蓋了一張美洲獅的皮毛,保存相當完整。


同是山貓的【Bocat】短尾貓體型較小、矮壯結實,普遍棲息於高地沙漠區懸崖或峽谷邊的灌木叢,主要以齧齒動物為食,如兔子、老鼠、鳥等;在冬天,雄短尾貓亦會捕食大型哺乳動物,如鹿等。


玻璃窗外的短尾貓正在享用一隻鳥,地上的鳥已經被啃食的只剩一付屍骨!


除了山貓外,長廊抬桌上還有【American Bison】美洲野牛,也是沙漠高地區常被捕獵的野生動物之一。


長廊左側的盡頭停放一台拓荒時期的驛馬車(Stagecoach),是19世紀末高地沙漠區很典型的交通工具,比較特別的是車廂底下有一層皮製的避震墊,讓乘客在顛簸多石的高地沙漠道路,可以舒適一些。


往回走,在長廊右側的【Spirit of the West Gallery】西部之靈藝廊,裡面可以體驗與認識西部野生動物及其足跡和糞便。


這個圓桌上有各種不同的野生動物腳印石版模,在中間取一張白紙放在版模上,以所附的石塊壓描,動物腳印立刻現形。下圖有兔子、鹿、野狼和美洲獅的腳印,你認得哪一種?


這個則是將野生動物的腳印模,直接印在不同的場景中所呈現出的形狀。左邊是在「泥地」和「雪地」中,右邊是在「土地」和「沙地」中,教你在野外時可以辨識野生動物腳印以確保自身安全。


這棵樹下除了教你辨識叉角羚、黑熊和水獺的糞便外,還可以玩翻翻樂,考驗你的學習成果。


這片牆上有一片森林光影,一旁牆上有很多不同的野生動物立牌,隨意挑選一樣動物立牌,可以在森林牆上玩弄動物影子,像不像在說童話故事時的背景畫面?!~~


人類靠路標來辨識方向和所在地,動物則以樹作為牠們的路標及彼此溝通的方式。例如黑熊會用牠們的爪子或牙齒刮樹以尋找昆蟲,或是身體摩擦樹枝留下味道以佔據地盤。美洲赤鹿每年都會長出新的鹿角,當新的鹿角長到約40磅左右,牠們會在樹上摩擦鹿角,使鹿角上的茸毛脫落,露出尖銳、光滑的鹿角作為保護和交配之用。美洲獅會尿尿在樹下或石頭上以佔據地盤,或告知其他美洲獅牠們準備好交配了。貓頭鷹掠食後會將掠食的動物之毛髮和骨頭吐出。這森林造景刻意創造這些野生動物的習性與徵兆,讓遊客可以由這些特性辨識野生動物。


在【Spirit of the West Gallery】的隔壁則是【Hall of Exploration and Settlement】西部拓荒及殖民地藝廊。


早期西部拓荒,幾乎是逐水草而居,利用大自然隨手可得之物得以生存。


他們夏天棲息於灌木叢邊,以樹枝和蘆草搭建帳篷與草蓆,以石頭取火烹食。


漸漸的靠狩獵野生動物,以動物皮毛製品換取生活所需。


依然是逐水草而居,但生活所需品較豐富。


這是一個皮毛交易庫,通常在荒漠邊境,以提供給驛馬車車隊交換所需。他們用一種專壓皮毛的工具,以人力將皮毛一片片壓扁,裝入麻帶綑綁好,由此開始走入全世界的皮毛市場。


拓荒移民者帶著他們的掏金夢來到西部地區,他們橫越大陸來到西部這塊不毛之地,乾旱嚴厲的氣候、崎嶇多石的道路,再再的考驗他們的耐力,即使環境艱苦,他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的夢一定會實現。


當我們讚嘆著欣賞這活歷史的同時,忽然來了一個大叔,彷彿是從這場景中跳出來一般,開始告訴我們他們西部拓荒的辛酸史。當肉肉要求和這位過去來的大叔合照時,大叔告訴肉肉不可以笑,因為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因為環境艱苦,通常是愁容滿面的!


看到這裡別以為拓荒者還有閒情逸致在這裡畫畫!這是美國政府派遣來的勘察員,將西部的景觀及交通路線,以繪畫方式記載下來編目成冊,以規劃日後的行政區域。


這些都是政府勘察員所需的器具及用品等。


在西部高原沙漠地底下,蘊藏了豐富的礦物,許多礦坑及礦砂場建於地底下,這也是美國政府積極西拓的主因之一。在這陰暗的模擬礦坑裡,不時傳來一陣陣敲、鑽石壁聲,彷彿身蒞其境,唯一缺少的是真正礦坑中華氏130度的高溫。


掏金者沿著小溪掏金已盛行約半個世紀,每個人都想藉由掏金一夜致富,但是掏金需要一些設備和資金,況且由於高競爭和高消費,只有少數人能因此而致富。


掏金者所住的小木屋。


不能進去屋內,就在屋外作白日夢當個掏金致富的人!


這些西部移民者,為了生活的方便,漸漸的產生了社區體制,貿易更為盛行!


礦業、農場、鐵路興建及快速成長的殖民地社區,提供了物品的交易與服務,也間接刺激了大規模的木材使用,促使林木業的發達。


這間兩層樓高的建築是當時的【Wells, Fargo & Company 】,主要提供銀行及快遞服務。左邊的門進入是快遞服務櫃台,提供橫跨大陸的郵件服務;右邊的門進入則是銀行櫃台,提供票據交換、以砂金預支借款和存款服務等。


這間叫做【Hi Loy】的商店,外面招牌驚見中文「歡迎你」三個字,肉肉很好奇的走進去,看這葫蘆裡到底賣的是甚麼藥,裡面有一個長型櫃檯,擺滿了碗盤、杯子等,抬上還有一個算盤,右邊有爐灶及餐桌,背景音樂播放著廣東話,肉肉原本以為是中國餐館之類的,結果沒想到裡面並不賣東西,賣的是人力,早期中國移民者出賣勞力換取金錢或物品維生。


中國商店旁這家店是一間試金店,掏金者把砂金拿到店裡,店家將砂金放入火爐中試煉後,計算黃金的質量而給予等值的金錢。


【Saddles & Harness】是一家皮製商品店,可以看見屋內右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製皮工具,還有皮帶、馬鞍等.....


從1870年代開始,一些牧畜者在廣大的高地沙漠區開闢了大型的牧場,每年牛仔們會朝著鐵路的方向成群放牧,最遠至蒙大拿州和懷俄明州,然後賣掉畜牲以獲利。圖中為模擬牧場及車庫,這畜牧車就像個小型的露營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旁邊搭建了一個牧場宿舍,供牛仔及牧場工人居住。屋內可看到典型的上下床鋪、屋中一個暖爐,工作之餘工人們聚集一起喝酒、玩牌,或是看書等,從一些早期西部電影中可以看見的場景,一一呈現在眼前!進入屋內有一木頭柵欄圍起來,防止觀光客破壞或偷竊,肉肉為了能捕捉特寫鏡頭,盡可能把身體和手延伸至柵欄內,結果警報器突然響起,著時把肉肉嚇出一身冷汗!馬上衝出屋外,然後假裝沒事一樣的慢慢走開!~


參觀完西部拓荒及殖民地藝廊後,回到大廳休息一下,順便到紀念品商店購買明信片。大廳中間有一群鹿雕像,在奧勒岡高地沙漠區,常常可以看到一家子的鹿在街上閒逛,也可以看見路邊有注意鹿群的圖標,提醒駕駛小心不要撞到過街的鹿群。


左側兒童遊戲區【Whose Home?】,裡面搭建了很多模擬情境,每一個場景放置了不同的動物絨毛玩偶,告訴小朋友這是哪個動物居住的家,非常寓教於樂。


在大廳左側的【Hall of Plateau Indians Desertarium】入口處有一個自製紀念幣的機器,肉肉只要看見一定會收集,只需要50分錢,外加一個1分錢硬幣用來壓製,共有四種圖案可選擇,肉肉選了在門口看見的那台福特T型古董車;選好圖案後就用力的轉前方的方向盤,只能向右轉,直到硬幣從底下的退幣孔掉出。

那個方向盤很緊,肉肉一開始轉的很吃力,力道用的不均勻,導致紀念幣一端變形!><"

在這長廊上展示了一些藝術銅雕作品,左邊這一座【Rival's Response】,展現了戰鬥中的美洲赤鹿向對手嗆聲的英姿;右邊這座【Raven】,這是烏鴉的一種,但比烏鴉還要大,叫做【渡鴉】常被稱為滋事份子。


走到底會看見一個印地安的圓錐帳棚叫做「Tipi」,這是夏天的帳棚,外皮是將沼澤區的蘆草,用細麻繩編起的;支柱則是用松木搭建而成,是哥倫比亞河岸印地安高地重要的文化指標之一。


帳棚旁就是【Henry J. Casey Hall Of Plateau Indians】的入口。


入口左側有一些印地安的手工製品展示。


進入【Henry J. Casey Hall of Plateau Indians】後裡面牆上盡是哥倫比亞沿岸印地安高地的文化資產,有傳統服飾、狩獵工具等。在西部拓荒後,美國政府強制驅趕印地安高原人至保留區,一些印地安人只能反抗到底以保留印地安人的土地和資產。


由於殖民時期印地安人的反抗,使他們在美國社會中被標籤為暴民、高傲、酗酒及懶惰等刻板印象,以致影響日後他們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


這個小帳棚叫【The Sweat House】,是印地安人的蒸汽浴室,但是可別誤會,不是用來做桑拿用的,事實上,這小小的帳棚聯繫了信仰及傳統,雖然印地安保留區導致了較大的文化轉變,但是【The Sweat House】仍是印地安高原人的代表和精神象徵;【The Sweat House】普遍被視為神聖的,作為每日冥想、潔淨身、心靈或是禮儀活動的地方。


在保留區之前,印地安高原人以自然為生、自給自足,被驅趕至保留區後,他們被迫放棄許多的自然資源及生活模式,儘管如此,他們盡可能保留與大地間的聯繫,每年特定的日子,會在保留區內舉辦特定的季節性活動,以緬懷祖先。如下圖,在春天初期,部落中不同年齡層的女人都要集結在保留區某處,一起唱歌並收割,感謝大地供給食物及歌誦祖先。


馬對印地安高原人來說非常重要,不僅提供交通的便利,也增加補獵野牛的能力。早期有些高原部落甚至靠飼養冠軍馬和高超的馬術贏得聲譽,保留區後他們將馬場轉變為牧場,他們被允許在保留區外無人擁有的土地上放牧。圖下所看到的物品,皆為印地安牛仔放牧所需的物件。


印地安節慶活動中的手工藝品。


哥倫比亞河沿岸的印地安保留區,不同的季節性節慶活動會在不同的保留區舉辦。


白鱘魚,屬於古代魚種,和鯊魚一樣是軟骨魚種,外加一組盤骨保護它的頭和背部,它們活躍在淡、海水的底部,以泥裏的甲殼類或軟體動物為食,成魚可長至15英呎高,甚至可以活到100年之久。


早在一萬年前,哥倫比亞河沿岸一直是西岸和大陸地區的交易中心,他們以物易物,從最早的魚乾、根莖植物、珠飾品和黑曜石,到後來的槍枝和馬匹等;每年他們會聚集在哥倫比亞河沿岸某處,進行交易、賭博、探親或是通婚。然而,保留區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和交易模式,高原印地安人開始出售物品獲得金錢,並且將傳統的舊交易市集轉變成地區性的慶典表演活動。


這些都是在地區性的慶典表演活動時的用到的樂器、服飾及用品等。


當高原印地安人移至保留區的房子後,依然繼續在保留區內搭建Tipi。直到今天,有些仍用來當作客房,或在夏季時睡在帳棚內較為涼爽;當他們去參加慶典,或去收耕、捕魚、打獵時,通常會帶著帳棚走,作為臨時的居所。Tipi的修建及斜屋簷也是後來傳統且實用的高地建築模式的來源。

從帳棚內的物品及裝飾看來,這應該是用來當作客房用的。

保留區內的高原印地安人雖然開始過著現在化的生活,但他們仍致力於保存傳統文化,試圖在現在文明與傳統文化中尋找一個折衷的方式,也因如此我們才能從這些歷史的軌跡中得到答案。


當政府趨趕高原印地安人至保留區後,他們承諾憲法保障高原印地安人可擁有土地、有投票權,並且鼓勵印地安藝術、工藝品,以保存印地安文化資產。


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賭博管理條例,允許保留區部落政府可與州政府合作經營賭場,這些保留區的賭場寫下了改變美國主流文化和印地安文化間嶄新的一頁。有史以來第一次,非印地安人進入保留區,帶來大量的現金來到印地安國度。

在牆上的賓果遊戲中,可以體會印地安保留區賭場的賭博模式。

最後來到【Desertarium】沙漠水族館展示藝廊,入口就在紀念幣壓製機器的旁邊。


首先看到的是高地沙漠區的【Blacksmith Shop】馬蹄鐵工廠模型,馬蹄鐵工廠提供高地沙漠區日漸成長的社區所需的工具和維修服務,是當時內華達州一些城鎮興建的重要需求之一。


這台綠色卡車是1935年的森林消防服務車,高地沙漠區多產木,夏天高溫炎熱的氣候,加上氣候不穩定,打雷閃電常造成森林火災,這種森林消防車的存在是必要的。


這種裝載食物和烹煮器具的馬車叫做【Chunkwagon】,是當時西部拓荒移民車隊必備的流動炊事車,或是用來餵食一般長途旅行的工人,如牛仔或伐木工等。在現代,這種流動炊事車也會出現在某些特定的烹飪競賽或活動中,也有用來當作賽馬之用的賽馬車。


這模型作的唯妙唯肖,每一個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都非常細膩逼真,就連食物和烹調器皿,都讓人看了胃口大開!


左邊躲在小石盆裏的是【Western Toad】西部蟾蜍,它們遍佈於奧勒岡和華盛頓州,通常在沼澤溼地和小湖邊出沒,它們也會徘徊在乾燥的森林或是灌木叢裏,大部分在夜晚出沒;它們的皮膚乾燥多疣,最容易辨認的是背上中間一條白色或奶油色的線。右邊的石坡上可以看見一隻蜥蜴叫做【Desert Collared Lizard】沙漠頸圈蜥蜴,因身上一圈一圈的形狀像套上頸圈一般而得名,它們喜歡在石頭上曬太陽,一旦需要逃跑時,他們會站立起來像一隻小型的霸王龍。


在這個水箱中東看西看也看不到什麼東西,原來裡面養的是烏龜,躲到石縫裏去了!


難得看見這麼大隻的烏龜,想拍它正面,它卻拼命往裡頭鑽!最後終於轉身躲到車輪下偷窺我們!烏龜和蜥蜴也是好朋友來著!


這兩間木造茅房,看起來像舊式車站,竟然是蛇屋!左邊的藍灰色長蛇,身體細長光滑,有一對大眼睛,移動速度快,故有【西方快車】之稱;右邊的【加州王蛇】是北美洲最常見的蛇,它們生性溫和且無毒性,平均約三英尺長,很適合在手中把玩,是玩蛇者的最愛!


這是有毒蜥蜴和響尾蛇的家!左邊是【大盆地響尾蛇】和【北太平洋響尾蛇】,它們都有劇毒,成年的響尾蛇共同的特點是强悍的身體,可達到5.5英尺長,細小的頸部,頭部呈三角形狀,臉部凹陷,橢圓形的瞳孔,有蓋的眼睛,當然尾部會發出響聲!只要被響尾蛇咬傷,無論輕重都要馬上就醫!右邊則是稱【吉拉怪獸】的毒蜥蜴,據科學家研究表示,這種蜥蜴的唾液中含有一種獨特的蛋白成分,可在進食後刺激胰島素的釋放,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這兩隻響尾蛇緊緊貼在一起,但是頭部懸空、靜止不動,可見它們的身體非常有力!

參觀完室內館的展覽後,我們到戶外坐下來休息、吃點心,順便留下到此一遊的證據!^^"

這時突然來了一隻松鼠,羅門把手上一塊餅乾屑丟給牠,牠馬上撿起來在原地大搖大擺的吃,一點都不怕人!


在沙漠博物館戶外區,最常見到的兩種松鼠,一種是【花栗鼠】,另一種是【金背黃鼠】;臉上跟身上一樣有黑色條紋的則是花栗鼠,體積較小。所以剛剛羅門餵的應該是【金背黃鼠】!


走著走著又看見一隻松鼠,這隻松鼠身上臉上都沒有條紋,也就是一般常見的地松鼠,我家院子就常常會有這種地松鼠跑來撿松果吃,牠們的尾巴也比較長,樣子很可愛!


沿著小徑繼續往下走,森林裏的芬多精,讓人神清氣爽,即使大太陽也不悶熱、無精打采!


忽然看見這個牌子上寫著【Desert Lichens】,肉肉妹妹的名字就叫Li-Chen,覺得很有趣,這是特地拍給她看的!話說回來,這沙漠地衣覆蓋在岩石、樹木和土壤上,隨處可見!它們在地球上最惡劣的環境中緩慢的生長,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體。目前有超過25,000種已被確認,它們是共生、互惠互利的菌類和藻類,會釋放一種酸性,慢慢溶解岩石,加速風化,然後慢慢形成土壤。


來看水獺囉!


水獺館入口,建在岩石下,好像山頂洞人的家!


室內有水獺的相關簡介,還有水底世界可觀看水獺活動。水獺可說是動物界裏的過動兒,除了睡覺以外,幾乎不停的玩耍或活動,這水裡面只有一隻水獺也可以自得其樂!


在門外的岩石上方往下看,則是水上世界,這隻水獺一會兒潛入水底,一會兒爬上岩石,活蹦亂跳一刻不得閒!


瞧牠靈活矯健的身手,來去自如的游著,活動量這麼大,很少看見很肥的水獺!


接著來到這間【Lackey Sawmill Model】展覽館,是由拉基(Lackey)先生手工打造的1920年代鋸木廠縮尺模型。


精緻細膩的手工,將當時鋸木廠的地點、造型及工具,活靈活現的在現今觀光客的眼中,唯妙唯肖!


再來就是1904年的米勒家族農場【Miller Family Ranch】和他們的鋸木廠【Sawmill】活歷史。


這是米勒家,簡單樸素的鄉村小屋,一進去米勒家只看見米勒太太忙東忙西的在整理家務,口中還一直碎碎念,她說她丈夫在鋸木廠工作,她認為婦女應該有投票權,但是她丈夫不認同...之類的;後門院子有個老師在教寫書寫體,看見肉肉走過來就一把抓住肉肉來學寫字!問了肉肉名字後,寫了一個樣本要肉肉跟著寫,好像肉肉是幼稚園的小朋友一樣@@"!(肉肉寫的比老師漂亮多了^^"!)


米勒家的客房在外面,裡面有桌椅、床、暖爐,小小的一間,佈置也很簡單。客房旁邊有個像地下室的矮屋,肉肉沒有進去看不知是什麼,可能是倉房之類的吧?!旁邊就是雞舍,真的養了很多雞,每隻都又肥又大!


雞舍旁邊有個馬廄,馬廄裡有一輛馬車,馬廄連接著跑馬場,但是沒看見半匹馬!


米勒家後院還種了很多菜,還有一些薰衣草,肉肉觀察薰衣草很久,在高地沙漠區也很適合種植薰衣草喔!明年春天肉肉也要在前院種個薰衣草園!


米勒家的馬包車!


這是作木工的工房,裡面還有一個未完成的桌子!


這就是米勒先生工作的鋸木廠!位在米勒家附近不到500公尺處,所以米勒先生每天走路上班就好了,也不用馬車了!奧勒岡中部著名的【Miller Lumber】就是淵源與此米勒家族。


鋸木廠裡有各式各樣的鋸木機器和輸送帶,樹木坎伐後運送至鋸木廠,由輸送帶送至圓形鋸齒裁成需要的長度後,在運送至廠房外堆積。


工作室內盡是鋸木工具,琳瑯滿目,肉肉也搞不清楚作何用途!??


在鋸木廠的後方有個像汽油桶的桶子架在木架上,原本以為是用來供應機器的汽油,結果正確答案是啤酒桶!鋸木工人在休息時也會三五好友聚集小酌一番!不禁令人聯想到有名的MillerCoors是不是和米勒家族有所關聯?!


在米勒家的左斜方有個外屋【Out House】,外牆上有個很像某種宗教的半月型標誌,感覺很神秘!結果肉肉繞了一圈後發現原來是便所!跟台灣早期的古厝一般,廁所都是建在主要房屋的外面,肉肉記得小時後去阿嬷家,晚上要尿尿都不敢出去,只好在房間放一個尿桶以備不時之需!


這大型機器是稱為【Cat 60】的覆帶式拖拉機,伐木工坎好樹木後,將木頭放置後面的拖車,再以拖拉機運送至鋸木廠。


整片森林中到處可見木造小房屋、木材堆在地面上,可見當時伐木業的興盛!


森林中隨處可見動物的屍骨,看這骨型應該是頭鹿!


用金屬刺網編成的母馬和小馬親子像。


喜歡呆在溪邊捕捉魚類的黑鷺鷥。


最後一站就是去參觀肉食性鳥類,也就是所謂的【猛禽】。它們主要狩獵脊椎動物,也包括其他的鳥類;它們的爪子和嘴往往比較大,方便撕裂及刺入獵物。一般來說,雌鳥比雄鳥大的多。


【猛禽中心】入口。


猛禽館內的每一區皆用網子網住,雖然有足夠的空間,但對於自由飛翔慣了的鳥禽總是受到束縛!


大雕鴞【The Great Horned Owl】,是美洲一種大型的貓頭鷹,在高地沙漠環境中的獵食者和獵物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牠們除了獵食美洲大鼠、口袋地鼠和兔子外,也獵時大鼠、小 鼠、松鼠、臭鼬和野貓,這些都是在城市和郊區過度繁殖的動物。牠們的適應力強,棲息和狩獵於城市或郊區的公園,甚至可能就在家裏的後院!


土耳其禿鷹【Turkey Vultures】,在拉丁詞裏有淨化者的意思;牠們大多吃鄉間或路旁的腐肉、死動物的肉,在我們的環境中發揮了消除疾病來源的重要作用。牠們敏銳的嗅覺和強大的視覺,使牠們容易找到死亡的動物屍體,以及分解獵物。


這區住的是一隻倉鴞【Barn Owl】和一隻灰狐【Gray Fox】。由於倉鴞獨特的心型臉孔和神秘的尖叫聲,一直是自古以來神話和傳說的來源,哈利波特裏的貓頭鷹好像就是這一種的!牠們是夜間活動的肉食動物,成鳥的大腦包含了聽覺空間的神經地圖,這種敏銳的聽覺和牠們對棲息環境的了解,使其能夠在完全黑暗中獵食。

灰狐為了躲避獵捕,可以爬到樹上,甚至爬上枝頭休息和睡覺;牠們在黑暗或微光時最為活躍,適應於各種不同的環境,但始終靠近樹木或有覆蓋物的地面;牠們以小型哺乳動物、昆蟲、水果和野草為食。

這隻灰狐會在這裡是因為受了傷無法在野外生存

金雕【Golden Eagle】是生性最兇猛、體態最雄偉的猛禽,以其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著名,以沉靜的風度和力量駕馭峻岩峭壁和廣大草原。牠們的特點是頭上有金色的羽毛、黑色的眼睛、灰色的喙,牠們巨大有力、佈滿羽毛的爪子,可以殺死成年鹿、叉角羚羊,甚至會攻擊陸地上最大的猛禽─兀鷹。

在中古時期當馴鷹打獵相當流行時,只有國王才能馴養金雕一同狩獵,因此金雕又被稱為鳥中之王【King of Birds】;因其有如帝王般權力的象徵,很多國家政府或軍隊都會以金雕的圖像作為精神標締。


兀鷹【Bald Eagle】很容易從牠們利用氣流扶搖直上、自由翱翔的特徵,和光禿的白色頭頸和尾巴辨認出,牠們常出沒在河流、海岸線和湖泊獵食。兀鷹求偶過程很有趣,兩隻兀鷹會先來個空中表演,把牠們的爪子互相鎖緊,然後從空中邊翻跟斗邊下降!另外兀鷹可築出所有猛禽中最大的木枝巢,重達兩噸以上!

聽說印地安巫師特別使用兀鷹的翅膀骨作成蕭,他們自認為是太陽神的子民,死後將羽化為兀鷹翱翔天際,知名的秘魯古謠─老鷹之歌(El Condor Pasa)即為代表作。


這是剛進猛禽館內介紹過的大雕鴞【The Great Horned Owl】,牠們善長在傍晚狩獵,悄悄的從牠們棲息的枝頭飛下抓取獵物,比較特別的是牠們會發出溫和低沉的鳴叫聲,提醒周遭鄰居們牠們的到來。牠們如刀般鋒利的爪子和強壯的肌肉,使牠們可享受各種不同的獵物。

大雕鴞有時會展現斷翼行為【Broken Wing Behavior】,假裝受傷以誘騙那些肉食動物遠離牠們的巢穴。


北美豪豬【North America Porcupine】是一種身上披有尖刺的齧齒目動物,一般都是深褐色或黑色,帶有白色的光澤。牠們身上的刺是用來防禦的,除非受到攻擊,刺一般是平放在身上的,牠們的刺毛鬆散的連接在皮膚上,很容易拔出;當牠們受到威脅時,牠們會豎立身上的刺,對敵人擺動有刺的尾巴,牠們的刺有倒勾,若被擊中,刺的倒勾會持續箝入肉裏。

北美豪豬主要活躍於夜間。牠們一般生活在樹上,吃細樹枝、根、樹莖、芽、樹皮或其他綠色植物;在冬季主要吃常綠喬木的樹皮。牠們很愛睡覺,白天幾乎都睡在空心木頭、洞穴或石縫中,牠們平均約有5到6年的壽命。

真的像豬一樣很愛睡!@@"

全部參觀完後就來到後門,後門有一隻金雕展翅翱翔的雕像,鳥中之王當之無愧!


離開猛禽館後在小徑上看到一隻地松鼠很費力的拖著一個比牠還大的松果,匆匆忙忙的躲到草叢中啃食!來不及拿相機捕捉好笑的拖運過程,但至少拍到在草叢中的可愛模樣!


母狼和幼狼石雕。


在往停車場的方向看見一輛馬蓬車停放在森林中,這是1959年奧勒岡成為美國一州後的一百年,在長達2000多英哩,歷時四個多月的奧勒岡西進拓荒之旅中,最後一批來到奧勒岡州的馬蓬車隊之一的複製品。


這趟高地沙漠博物館之旅,讓肉肉這個城市鄉巴姥上了一堂寶貴的自然生物、地理、及歷史課,比起學校讀過的書得到更多寶貴的知識,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人生的體驗及經歷都是書上找不到的!




【High Desert Museum】
地址:59800 South Hwy 97, Bend, OR 97702
電話:(541)382-4754
網址:http://www.highdesertmuseum.org/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